民勤人祖辈接力治沙筑绿:从“人推肩扛”到“耐住寂寞”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8-07-06来源:东方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国林业网7月6日讯  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的甘肃民勤,是中国重要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从东西北三面包围,民勤绿洲像楔子一样插进沙海,阻截了两大沙漠在此合拢的“企图”。

       20世纪60年代,民勤宋和村村民王国来与当地年轻人一起加入了治沙队伍,他们推着木轱辘大车,背着干粮和水,压沙栽树。他们在不断地实践中创造出黏土沙障与林木封育结合的治沙新模式,被学术界称为“宋和样板”,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将其命名为“民勤模式”。

       当地农户 王国来编过一个俗语叫:登高望远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就说是你站在高处我看起来全是沙,一刮大风不见家。庄稼田地被沙压,流离失所奔天涯。就是说老百姓没办法生活,风沙大只能想办法往外逃荒。通过植树造林压沙,治沙站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来了以后帮忙压沙造林。现在看起来路边树也多了,沙也压住了,种的庄稼也成了,人们的生活也提高了。

       频繁的风沙,威胁着新栽种的梭梭苗。很多起早贪黑所种下的树苗,一场风沙过后全被埋在了沙子里,只能跪在旁边一棵棵刨出来重新栽种。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只能依靠人力畜力,加上沙漠里的恶劣条件,大家的工作尤为辛苦。治沙人用毛驴车、木轱辘大车将物资运来后,还要挑着扁担为新栽的树苗浇水。挑一担子水只能浇两棵树,一天下来肩膀被压肿,胳膊都抬不起来。如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让工作轻松了不少,但与沙漠打交道还是要“耐得住寂寞”。随着治沙成果的凸显,耕地产量的提高,参与治沙的农户刘小燕表示,如今大家都感受到了治沙的福利,体验到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当地农户 刘小燕  春天的话,村上植树也好,组里植树也好,不管谁发动植树活动,大家都会去跟着植树,基本上也都是义务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嘛。

       从治沙历史来看,民勤治沙经历了起步、相持、发展、停滞、加速发展5个阶段。从1997年到2017年,该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93万亩,工程压沙58万亩,防沙步入有史以来投资力度最大、推进速度最快、治理成效最好的阶段。

       近年来,甘肃民勤采用政府招标形式出资吸引民间力量参与治沙,现已有专业治沙队伍60支。中标的治沙队必须经过3年的管护期,且成活率达到85%以上才可通过考核,若不合格则继续补植。为了创新治理新模式,实现治沙与绿色增收共赢,2015年起民勤将沙漠和生态林免费承包给企业、民众治理。截至目前,已有34万亩沙漠和6万亩的生态林被承包。

       记者 李亚龙 徐雪 艾庆龙 杨艳敏 甘肃武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