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治沙:风沙线上建成300公里“绿色长城”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8-06-27来源:光明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国林业网6月27日讯  这抹沙漠里的最后一片绿,总得有人守护…所以,他们留下了。

       78岁的王国来最初栽种的梭梭树已有一人多高了,它们挺立于甘肃省民勤县宋和村外,不远处便是茫茫沙漠。

       70年前流传于当地的民谣,王国来仍能清楚地记得,“登高望远全是沙,一刮大风不见家。庄稼田地被沙压,流离失所奔天下。”

       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的甘肃民勤,是中国重要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从东西北三面包围,民勤绿洲像楔子一样插进沙海,阻截了两大沙漠在此合拢的“企图”。

       2018年4月下旬,甘肃民勤县民众在沙漠植树。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

       民勤,离不开抗争风沙。

       20世纪60年代,王国来与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加入了治沙队,他们推着木轱辘大车,背着干粮和水,压沙栽树。宋和村在不断实践中创造的黏土沙障与林木封育结合的治沙新模式,被学术界称为“宋和样板”,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将其命名为“民勤模式”。

       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东缘的三角城林场是民勤县唯一的国营林场,今年已退休的张兆祥还时常给孙子讲起“林场岁月”。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每到春季,他便随工友吃住在沙漠里,“那时候条件艰苦,住的是简易草棚,风一刮就倒;吃的是干馍馍,很多时候就着沙子。”

       “那时候每隔3天或5天就有一场‘黄风黑浪’,飞沙走石,迎风根本站不住脚,还经常把工友吹散。”张兆祥说。

       频繁的风沙,威胁着新栽种的梭梭苗。59岁的王能己刚工作不久就为梭梭落过泪,他起早贪黑栽种的6亩树苗,一场风沙过后全被埋在了沙子里,只能跪在旁边,一棵一棵地刨出来,重新栽种。“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以后慢慢也就习惯了。”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只能依靠人力,再加上沙漠里的恶劣气候,工作尤为辛苦,治沙人用架子车、木轱辘大车将物资运来后,还要挑着扁担为新栽的树苗浇水。“挑一担子只能浇两棵树,一天下来,肩膀被压肿,胳膊都抬不起来。”王能己称。

       如今,13万亩的梭梭林由近及远延伸开来,王能己与张兆祥一有时间会和家人一起在附近走走,看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接替父亲成为林业技术员的马心林坦言,相比父亲那时的“人推肩扛”,现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让工作轻松了许多,但与沙漠打交道还是要“耐得住寂寞”,连续一个多月驻守在沙漠里,手机没有信号,联系不上家人,晚上只能数着星星发呆。

       “80后”田玉大学毕业后就考入三角城林场,刚来第二天就作为技术监理进了沙漠,“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沙漠,也第一次看见大批人在压沙,身旁的梭梭林一直向沙漠腹地延伸,心就突然被击中了,一时间找不到词语来表达。”

       与水打了多年交道的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魏多玉曾在老乡院子里看见与院墙齐平的“小沙丘”,在沙尘暴肆意侵袭的90年代里,沙子甚至堆到了村民的房顶上,再加之当地过渡开发地下水和破坏生态,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王国来回忆说,最开始打深度5米的土井就能出水,后来水位越来越低,打了30米的机井也不见一滴水。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是民勤的母亲河,沿着绿洲一路流向东北方,最终汇入青土湖。1968年以来,石羊河来水逐年减少,夹在两大沙漠之间的青土湖于1959年完全干涸,沙漠一度“步步紧逼”着民勤绿洲。

       2006年民勤县开始重点治理石羊河流域,统一合理分配水资源,实行高效的节水措施,接连关闭了3018口机井,家家户户也通上了自来水。

       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如今不时还有多种水鸟游弋其中,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有效阻隔了两大沙漠的合拢。

       魏多玉说,目前,地下水有回升现象,在黄案滩封育区关闭的机井由于水位回升,还形成了自流涌泉。

       “黄风黑浪”亦在近年来鲜有“露面”。上王化村村民韩中荣家里的10亩田地就是证明,从被风沙摧残得颗粒不收,到现在亩产近千斤,感受到治沙带来实惠后,韩中荣当起了护林员,巡护着一万亩的“绿色长城”。

       马菊林是三角城林场为数不多的女护林员之一,由于栽种在沙漠里的树木大多为低矮的梭梭树,所以巡护一万亩的沙海,头顶毒辣的太阳是首先要经历的考验。

       一身迷彩服,一顶帽子,一些干粮和水是马菊林工作时的装备,每日循环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沙漠里一到晌午,连沙子都是滚烫的,她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守护了梭梭林近10年。

       “以前就算门窗紧闭,一刮风屋内的家具还是会落上一层沙子,现在风小了,房子里也干净了许多。”42岁的农民刘小燕认为被绿色“包裹”的村庄,就是属于自己的“金山银山”,每到农闲时,她还与丈夫参加治沙队,贴补家用的同时,也为家园的守护添了份力。

       民勤县林业局局长杨青文说,经过民勤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努力,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已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沙漠固然可怕,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地貌,我们要在守住这方绿洲不被风沙侵扰的前提下,学着与它们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