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6月27日讯
专访陕西省林业厅厅长
李三原: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生态条件
文/本刊记者 齐殿斌整理
记者:据了解,经过多年努力,陕西省沙化土地治理已进入了“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三原:陕西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阻止我国西北风沙东越南侵的重要防线。全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135.4万公顷、280.3万公顷,涉及榆林、延安、渭南3市的12个县(区)。
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委、省政府带领沙区干部群众,经过多年努力,陕西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多项科技成果,成为全国防沙治沙成效突出省份,被国家树立为治沙样板,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固的历史性变化,沙化土地治理进入了“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据最新监测统计,我省沙化土地面积较2009年减少了4.44万公顷,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面积分别减少89.6%和78.1%,平均植被盖度达60%,较2009年提高22%。初步建成“四横六纵”总长3000多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建起万亩以上片林160多块,城镇绿化率达到38.34%,村庄绿化率41%,沙区厂矿企业绿化率35%。
记者:陕西省沙化土地治理取得显著成绩主要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李三原:一是加强领导,合力推进。省委、省政府将防沙治沙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和阶段性规划,所需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全面治理荒沙实施意见》和《陕西省全面治理荒沙三年行动方案》,集中力量全面治理荒沙。各地坚持“班子换、事不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持之以恒抓治沙。“十二五”期间,中、省、市、县(区)四级财政安排30多亿元资金开展沙化土地治理。落实相关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采企业治沙责任,5年累计筹资近6亿元,治沙造林52万亩。
二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防沙治沙2011—2020年规划》,沙区各市、县(区)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相应规划和实施方案。针对流动沙地分布集中区域,通过工程固沙、飞播造林、人工植苗等措施全面治理,我省全面告别了“大流沙”时代;对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半固定沙地,采取封沙育林、封禁保护和人工造林等措施综合治理;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两侧、沙区城镇、村庄进行重点绿化,建成沙区县城外围1至5公里宽环城防护林带和以高速公路、铁路等为骨架的千里绿色景观带,绿化美化香化村庄400多个,从城区到乡村的绿色主框架已形成。重点推广抗旱造林、“六位一体”、“一平一改三化六配套”等治沙造林技术,引进推广了樟子松、大扁杏、大叶苜蓿等新品种,推广枣粮油立体种植模式,兼顾防沙治沙与农民增收。成立了省、市、县三级组成的防沙治沙专业信息员队伍,及时预报预警沙尘暴灾害。为沙区基层单位配备GPS、土壤测定仪等设备器材200多台(套)。建成国家级沙漠森林公园、治沙展览馆等。沙区各县结合实际,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举办观花、摘果、赏叶等特色文化活动。
三是建章立制,严格监管。省人大先后颁布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等10多部法规,省政府下发了《市级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以森林公安和林政稽查为主体的林业执法队伍,联合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开展沙区土地资源保护执法大检查和专项治理行动,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沙区植被的违法犯罪案件。加强沙区植被资源利用管理,依法实行封山(沙)禁牧、舍饲养畜,切实保护治沙成果。
四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出台了承包、拍卖治理荒沙企业和个人优先享受技术指导服务、优先发放治沙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采取“政府引导,资源整合,企业运作,示范建设”的方式,吸引各方力量参与荒沙治理。工程验收实行单株核算,保证了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建立督查验收责任制和科技集团承包制,实行“人员、项目、任务、技术、奖惩”五落实。
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注重抓典型、树样板,涌现出牛玉琴、石光银、杜芳秀、张应龙等一批治沙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受到国家和省、市的表彰奖励。组织各大新闻媒体深入沙区采编报道,通过植树节和荒漠化日等重要节日,强化宣传工作,使防沙治沙政策方针、典型事迹家喻户晓。榆林市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六集记录片《绿染长城》,通过防沙治沙艰难历程与成就的全景展现,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记者:陕西是古丝绸之路起点,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和前沿地区。陕西如何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李三原:我认为,加强陕西防沙治沙工作,提升防沙治沙治理成效,构建良好的生态屏障,对保障“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防沙治沙工作的交流合作,实现生态文明共享共赢,也日益成为沿线各国和地区的共同期盼。
我省立足区位优势,在分析总结林业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以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中如何发挥新作用的基础上,2013年制定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陕西林业行动方案》,启动实施“一带两城三库百园千亿”载体建设,大力推进“3•10”重大工程,即实施十个林业生态工程,十个林业富民产业,十个生态文化项目。计划到2020年,完成治理任务35万公顷,治理区累计新增林草面积23万公顷,治理区绿色家园及农田林网建设快速发展,林草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重点区域全部绿化,沙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沙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到本世纪中叶,力争全面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植物群落基本达到稳定状态,沙区生态系统趋于动态平衡。
积极扩大与西北省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在防沙治沙、水源涵养、气候改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沙产业贸易、森林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人才,补齐西部地区的人才短板;加强技术交流,学习和借鉴沿线国家防沙治沙先进经验,引进适生、经济价值高并具有良好防沙治沙效果的优良树种;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增进友好往来、观光旅游,感受异域荒漠生态文化。按照“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原则,以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创新型沙产业为主线,完善防沙治沙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防沙治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重大生态工程为支撑,实现美好生态共建、生态政策共通、生态产业共兴、生态文化共荣、生态利益共享,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贡献力量。
李三原厅长(左一)参加沙区植树造林
榆林毛乌素沙区河流水系固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