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6月27日讯
专访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
马金元:加强防沙治沙,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文/本刊记者 齐殿斌整理
记者:据了解,宁夏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马金元:宁夏全区有13个县、40个乡镇、600多个村庄、13.2万公顷农田、121万公顷草场直接遭受沙化危害。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情况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宁夏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78.90万公顷,占宁夏国土面积的53.68%;沙化土地总面积112.46万公顷,占宁夏国土面积的21.65%;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26.85万公顷,占宁夏国土面积的5.17%。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30万公顷,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6.7%。可以说,缺林少绿、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是宁夏生态的基本状况,加强防沙治沙、扩大生态容量、提高生态承载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宁夏任重道远。
记者:宁夏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是如何进行防沙治沙工作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金元:宁夏始终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多年来,通过采取政府主导、项目拉动、政策促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科技支撑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模式,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保护措施并举,防沙、治沙、用沙并重,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的趋势。“十二五”期间,宁夏完成治沙造林401.67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的11.9%提高到2015年的12.63%,实现了沙化土地连续20多年持续减少的目标,总结出了既适合自身发展又可为全国提供示范借鉴作用,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治沙模式和治理经验。
记者:宁夏多年积累的治沙模式和治理经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马金元: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是坚持科技带动,逐步完善不同区域的防沙治沙模式。宁夏在长期的防沙治沙中,依靠科技带动,探索出了不同区域的治沙模式。在腾格里沙漠建成包兰铁路两侧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树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组成的长60公里、宽500米,总面积达6万亩的“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在毛乌素沙地,建成灵武白芨滩前沿沙生灌木林、近生活区乔灌混交林、经果林、养殖业种植业“五位一体”防沙治沙模式。盐池县以草方格固沙为基础,利用天然水分在格内和沙丘间种植耐旱草类和灌木为主封育固沙;沙化草原则以种植耐旱灌木、补播牧草为主,实行草原禁牧封育等措施,使沙化草原恢复或修复植被。平罗河东沙地丘间补种适生灌木封育修复,主要是对流动、半流动沙丘进行植被修复性治理,把沙丘间自然水分条件较好的低地利用雨季点播,补植当地适生灌木花棒为主要技术措施,修复沙地植被,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扬黄灌溉生态农业(林业)综合开发型,主要对大面积沙化土地的治理利用和分布其间的流动、半流动沙丘治理,以水利灌溉工程体系为基础,实行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综合开发技术措施。在乔灌草合理配置、杨树和沙柳深栽、营养袋反季节造林,以及平铺沙地加快甘草、肉苁蓉人工种植等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形成了植被恢复与重建-草地畜牧业-节水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治沙技术体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治沙奇迹”。
二是坚持示范引领,稳步推进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优先安排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项目和沙漠公园建设,在灵武白芨滩启动建设“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引领全区防沙治沙工作的稳步推进。通过不懈努力,仅盐池县就有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50万亩流动沙丘基本固定,120万亩退化草原植被得到恢复,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1%和65%。国有白芨滩林场自1953年建场以来,几代治沙人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在毛乌素沙地营造了一条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宣传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带领灵武白芨滩林场干部职工坚守在毛乌素沙地边缘,治沙播绿,累计完成治沙造林近60万亩。平罗县73岁的王恒兴老人,个人投入4000多万元,让1万亩沙化土地绿了起来的先进事迹。先后引进并成功实施了国外政府、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林业外援项目21个,治理荒漠化面积150多万亩,在宁夏沙化土地治理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坚持立足长远,率先在全国实行全省域禁牧封育。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将禁牧作为自治区生态建设“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各市、县(区)把禁牧封育工作纳入基层政府和部门年度考核,层层签订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了人头、地块,经过十几年的禁牧封育,宁夏的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沙化趋势得到遏制。目前,宁夏天然草原产草量平均提高了30%,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两个主要草原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分别增加了30%和50%。全区天然草原植被盖度由禁牧前的35%提高到52%,增加17个百分点。重度沙化草原面积减少到246.76万亩,减少61.1%;天然草原干草总产量增加到194.1万吨,增长51.1%;人工草地发展到850万亩,增加80%。
四是坚持产业拉动,实现了防沙治沙主体的多元化。宁夏始终坚持治沙与用沙相结合,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积极培育壮大沙产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沙退民富。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宁夏防沙治沙条例》、《宁夏禁牧封育条例》和《关于大力发展沙产业推进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鼓励各种社会主体积极发展枸杞、葡萄、红枣等经济林产业,开发利用柠条、沙柳等沙生灌木,积极发展沙漠旅游、光伏发电等新型沙产业。全区沙区经果林、沙生灌木林、沙生药材种植、沙生灌草饲料、沙漠旅游等沙产业产值累计达35亿元以上。同时,宁夏积极引进外援治沙项目,“十二五”落实外援治沙资金6.5亿元,治理荒漠化面积76万亩。
记者:“十三五”期间,宁夏防沙治沙有哪些规划和安排?
马金元:“十三五”期间,宁夏防沙治沙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严守生态红线,加快建设六盘山、贺兰山生态屏障和中部防沙治沙、平原防护生态安全带,构筑祖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共建合作平台,在荒漠化防治、退化土地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火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重点在宁夏境内古丝绸之路自然和文化遗址周边区域、河流水系和绿洲农业综合防护等群众聚集区域、丝绸之路沙尘源区和路径区,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借助中阿博览会这个平台,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防沙治沙经验交流,引进先进的治沙技术,不断加强防沙治沙,为宁夏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为发挥宁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支点作用提供绿色支撑。
马金元厅长(中)检查指导治沙工作
9
宁夏毛乌素沙地营造的柠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