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厅长呼群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6-06-27来源:治沙办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国林业网6月27日讯  
                             专访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厅长
                        呼群: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文/本刊记者 齐殿斌整理

    记者:据了解,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呼群:据2014年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6092.04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1.50%,沙化土地总面积4078.7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4.48%。从行政区域看,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93个旗县(市、区)。近年来,我区确立了“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工程,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了工作力度。
    记者:内蒙古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哪些可喜的成绩?
    呼群: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内蒙古防沙治沙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转变,为维护祖国北方生态安全、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荒漠化防治成效有效提升,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持续“双减少”,全区近8000万亩农田、1.5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2.6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7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初步治理,每年减少入黄(河)泥沙1.1亿吨。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等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持续向好逆转态势,呼伦贝尔沙地实现了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的重大转变,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和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长191公里、宽500—1000米的绿色防风固沙林带,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长280公里、宽3-10公里生物固沙带基本形成。草原牧区大部分天然草原植被正在恢复之中,植被盖度、牧草高度持续提高,草原生态状况逐步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在逐步减少、流失程度在减轻,水土流失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二是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坚持优先保护、积极治理、合理开发、集约利用的原则,把荒漠化防治与农牧业结构调整、围封转移、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等结合起来,使农村牧区由二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有力地保障了农牧业高产稳产。我区牲畜头数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2015年达到1.3亿头只,粮食产量达到500亿斤以上,同时为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
    三是林沙产业快速发展,沙区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自治区将大力发展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加快发展林沙草产业的相关政策。各地充分利用沙区独特的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有力带动了沙区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初步形成了荒漠化防治与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良性互动局面。
    记者:您认为,内蒙古防沙治沙工作有哪些实践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
    呼群:我们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是防沙治沙工作的根本前提。我区始终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方针,实施了严格保护生态、预防土地沙化的各项措施,在认真落实国家“三禁”制度的基础上,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五个严格”的保护制度,同时,不断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推行舍饲圈养,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发展沙区设施农业,优化沙区能源结构等综合措施,使沙区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二是坚持工程治理,是防沙治沙工作的有效途径。全面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及湿地保护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多项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在工程实施中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综合治理,整体推进,走出了一条大工程带动大治理的防治之路,强力拉动了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至今,全区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000多万亩,草原建设4000多万亩,水土保持650万亩。
    三是坚持科学防治,是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支撑。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根据荒漠化防治的实际,以治沙、治水、治碱为重点,积极使用乡土植物种,科学配置防治模式;认真总结、筛选、组装配套适用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加大示范应用力度,不断提高覆盖面;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围绕保护和建设需要,培养和造就专业技术队伍;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特别是沙区农牧民的技术培训,提高防治质量和成效。
    四是坚持政策激励,是防沙治沙不竭的动力源泉。为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自治区人大颁布实施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山区沙区生态建设步伐的决定》、《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切实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全区各地有针对性地出台了260多个防沙治沙政策性文件,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调动了各方面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是坚持治沙致富,是防沙治沙工作的根本目标。把防沙治沙与调整沙区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科学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探索和创建了类型多样的产业化防治模式,重点培育发展了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沙漠景观旅游、节水灌溉和风能太阳能利用等六种类型的产业。随着生态产业化的推进,不仅加快了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积极推广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了一大批龙头企业。据统计,全区现有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林沙产业加工企业274家。
    六是坚持抓典型树样板,是推动防沙治沙的有效手段。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始终坚持了培养典型、以点带面的做法,全区涌现出了一大批防沙治沙的典型单位和先进人物。比如以“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十大女杰”王果香、殷玉珍,时代楷模苏和,“全国十大治沙标兵”唐臣、王忠强、鲍永新、宝玉兰为代表的先进人物;以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的敖汉旗为代表的先进集体;以亿利资源集团、东达集团和伊泰集团为代表致力于防沙治沙的各类民营经济组织先进典型。


                                                                                        呼群厅长(右一)参加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