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甘肃省林业厅厅长石卫东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6-06-27来源:治沙办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国林业网6月27日讯 
                               专访甘肃省林业厅厅长
                     石卫东:进一步推动荒漠化及沙化防治进程

                              文/本刊记者 齐殿斌整理

    记者:我们知道,甘肃处于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遏制风沙肆虐的战略前沿。作为林业厅长,您认为甘肃防沙治沙工作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石卫东: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荒漠化及沙化防治已不仅仅是生态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进一步推动全省荒漠化及沙化防治进程,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我省长远发展和与全国一道奔小康的根本之策,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加强防沙治沙是我省推进精准扶贫进程的关键所在。甘肃属于我国西北多民族聚居区,自然禀赋差、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慢、贫困人口多,属于典型的后发展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沙区贫困状况和贫困程度与沙区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严酷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甘肃在推进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必须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力度,遏制沙化发展趋势,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夯实生态基础,切实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防沙治沙是我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工程。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不仅是当地重要的农牧业和新能源基地、交通运输和能源输送的战略通道,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重要依托。河西走廊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黄金通道和核心地区之一。将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治理纳入国家“一带一路”防沙治沙规划,将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耕地压力,实现生态与经济、民生的平衡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合作新亮点等多重积极效果。
    记者:甘肃省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哪些明显成效?
    石卫东:我省防沙治沙治理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沙区生态明显改善。据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1950.20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1217.02万公顷,与2009年四期监测结果相比,荒漠化和沙化的态势呈现出“双减双降”的趋势,沙区植被盖度在增加,释尘量逐年减少。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净减19.14万公顷和7.42万公顷。在极端天气过程中,沙尘危害区风速、沙尘通量、沙尘浓度等关键指标均有明显的降低,极大地提升了沙区人民的生存环境质量。黑河和石羊河下游干涸多年的东西居延海和青土湖重现生机,分别形成40平方公里水域和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湿地。
    二是沙区区域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各地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日光温室、葡萄、中药材特色种植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种植户、育苗大户等,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就业岗位。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灌草饲料、经济林果、日光温室、沙漠养殖、沙产业产品加工、沙漠生态旅游等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药品、保健品、食品、饮料、果品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带动了当地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地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社会认识普遍提高。以各种形式投身于荒漠化及沙化治理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沙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按照分地到户、承包治理、开发经营、收益归己的原则,在工程建设中大力推行专业队、专业公司造林,既提高了沙区造林的成活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又调动了农民参与治沙的积极性。甘肃治理荒漠化基金会通过吸收社会各界捐款,采用产业运作的方式为从事荒漠化治理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援助,进而促使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投身于荒漠化治理事业的做法,已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是科技治沙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各级林业科研推广单位、在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积极参与防沙治沙新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截止目前,已研发推广了近百项实用技术,建立了一批防沙治沙试验基地和示范县;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依托人才和技术优势,先后举办了34期“中国沙漠治理技术和荒漠化防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以非洲为主的85个国家1000多名学员,建立了国际荒漠化和沙化防治技术援助交流平台。甘肃建投研发出了多功能立体压沙车并在凉州区九墩滩开展了试验示范,该车每天可完成压沙面积50亩,比人工压沙效率提升近50倍。
    记者:甘肃省防沙治沙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
    石卫东:一是高层关注,高位推动。由于甘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一直都得到了党中央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各届的  高度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 10月,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就防沙治沙工作赴武威市进行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对下一步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是强化职能,规范管理。“甘肃省防沙治沙办公室”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加强部门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组成推进防沙治沙的强大合力,通过组织实施防沙治沙规划、落实目标责任考核、开展执法宣传、科研成果转化等系列行政手段,形成了有组织、有规模、有计划的防沙治沙新局面。
    三是规模治理,重点突破。积极组织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加速治理荒漠化土地,有效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自2013年起,甘肃省先后两批共12个县(市)被纳入了全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共投入资金1.8亿元;有9个国家级沙漠公园通过了国家审批。通过规模治理,实行重点突破和面上治理相结合,防沙治沙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四是创新机制,多元参与。按照“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企业介入、全社会参与”的思路,最大限度地扶持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例如汉能集团无偿捐助10.2亿元,建设甘肃、内蒙省界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继汉能集团之后,亿利资源集团投资150亿元,实施甘肃武威沙漠生态产业项目,防沙治沙新格局日渐凸显。
    五是科技推动,科学治理。我省内的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多次成功举办中国治沙技术国际推广培训班,充分发挥我省在防沙治沙方面的科技优势,加强防沙治沙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结合,广泛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提升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
    六是扩大宣传,模范带动。我省的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治沙标兵张生成和一批战斗在一线的防沙治沙模范人物,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治沙精神,在实践中建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不仅改变了沙区生态面貌,而且也改变了沙区人们的生态观念,产生了积极深广的社会影响。

                                                                                                                石卫东厅长(左三)在张掖市临泽县视察